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面对新发展格局构建、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积极发展重点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潜力,挖掘传统产业转型动能,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1-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一、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1-4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高于全省(7.6%)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6.4%)2.1个百分点,增速较去年全年回升8.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升10.3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
(一)三大门类全部增长,采矿业拉动有力。1-4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三大门类全部实现正增长。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以下简称占比)为75.8%,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94.0%,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8.0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长支撑作用显著;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实现由负转正,增速较一季度回升6.9个百分点,占比为20.0%,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9%,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开始实现正向发力;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7%,占比为4.2%,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2.1%,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0.2个百分点。
(二)五大行业“四正一负”,其他工业降幅收窄。1-4月份,全市五大行业中四个实现正增长,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占比为83.7%,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105.2%,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8.9个百分点;材料与化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占比为9.3%,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7.6%,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0.6个百分点;消费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1%,占比为1.4%,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0.01%,对全市工业增速拉动为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占比为2.7%,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2%,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0.3个百分点;其他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7%,降幅较一季度收窄20.7个百分点,占比为2.9%,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15.9%,下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是五大行业中唯一负增长行业。
(三)煤炭工业支柱作用明显,非煤工业由负转正。1-4月份,全市煤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2.4个百分点,高于非煤工业9.5个百分点,占比为75.2%,贡献率为95.8%,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8.1个百分点,仍是我市支柱产业。非煤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增速由负转正,较一季度回升5.3个百分点,占比为24.8%,贡献率为4.2%,上拉全市规上工业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四个主要行业均增长较快,炼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钢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化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
(四)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1-4月份,全市重点监测的21种工业主要产品中,15种呈现增长态势,其中12种实现两位数增长:汽车同比增长103.2%,精甲醇同比增长46.8%,合成氨同比增长32.0%,石灰同比增长29.7%,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同比增长26.7%,生铁同比增长21.5%,粗钢同比增长16.0%,钢材同比增长15.8%,洗煤同比增长15.5%,化肥同比增长15.5%,原煤同比增长12.4%,焦炭同比增长11.6%。其他3种增长产品为:初级形态塑料同比增长5.9%,中成药同比增长5.6%,饲料同比增长3.5%。6种产品产量呈下降态势,其中:发电量同比下降6.2%,商品混凝土同比下降10.4%,水泥同比下降13.1%,钢化玻璃同比下降22.3%,太阳能电池同比下降31.4%,平板玻璃同比下降55.0%。
(五)十个县区实现增长,重点县区拉动有力。1-4月份,全市12个县区中,10个县区实现正增长,其中8个县区增速高于全市,襄垣县同比增长15.1%,沁源县同比增长14.0%,潞城区同比增长12.0%,上党区同比增长11.2%,黎城县同比增长11.2%,潞州区同比增长9.5%,壶关县同比增长9.3%,长子县同比增长9.3%。对全市工业增速拉动较大的3个县分别是:襄垣县上拉3.5个百分点,沁源县上拉2.2个百分点,上党区上拉1.4个百分点。
(六)规上民营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1-4月份,我市规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增速较去年回升14.1个百分点;占比为47.6%,较去年提高0.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52.9%,上拉工业增速4.5个百分点,较去年回升6.7个百分点。目前我市共有规上民营工业企业598户,较去年(583户)增加15户,其中煤炭企业159户,非煤企业439户,制造业企业396户,民营制造业企业数占民营企业数比重为66.2%,民营制造业产值占民营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9.5%,规上民营工业中制造业占比不断上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目前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一煤独大”现象未有明显改善。我市工业对煤炭工业依
存性较高,工业增速与煤炭增长情况高度相关,近十年来,煤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均在六成以上,占比最低为2019年的62.9%,占比最高为2024年的75.8%,2025年1-4月份,煤炭工业增加值占比为75.2%,上拉工业增速8.1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2.6个百分点,煤炭工业占比居高不下。
(二)新入库企业拉动乏力。截止4月底我市共有新入库企业54户(2024年度和2025年月度入库),1-4月份本年新增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8%,占比为0.8%,仅上拉工业增速0.4个百分点,新入库企业有效拉动不足。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深入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煤炭是未来能源绿色低碳化
转型的重要桥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仍为能源转型提供立足点,煤炭具有有机物含量多的属性和特点,要秉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煤炭由单一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拓展作为原料的消费利用空间,拓展煤炭产业链条,发展煤化工、煤制油、煤制气等下游产业,提高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并减少对单一煤炭产品市场的依赖,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推进煤炭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二)促进新入库企业提质增量。新入库企业代表着新兴的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通过培育壮大新入库企业,可以引导资源向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集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持续跟踪监测企业情况,达到申请条件时及时入规纳统。二是做好企业培训,确保上报数据不重不漏。三是做好精准服务,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企业进的来、留得住,经济体量不断提升。
(三)切实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我市要紧紧围绕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三大主导产业,打好项目招引、平台创建、企业培育、政策支持等组合拳,全力破解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瓶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