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和愿景成为中国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治作为资源型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牵引举措,扎实推进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稳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组织企业积极探索低碳路径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和资源约束,长治市稳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通过智能化稳固能源安全,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据资料显示,在首批煤矿智能化建设带动下,长治已有15座煤矿通过等级评定,全市绿色开采煤矿数量达到22座,完成智能化矿井建设17座,智能化采掘面215个。2022年经国家煤炭工业协会评审,全市87座煤矿达到特级安全高效矿井标准,煤矿先进产能占比达93.88%。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积极探索具有山西特色的碳中和路径,2023年7月山西省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山西省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山西省零碳(近零碳)产业示范区创建申报指南》的通知,长治市组织企业进行申报,通过自愿申报、第三方评估、综合遴选等环节,我市山西潞安集团余吾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创建零碳矿山示范区获批,体现了长治在节能降碳中先试先行的积极态度和决心,也是我省对长治在节能降碳方面取得成绩的再次肯定。
二、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谋划布局新型电力供应体系
从能源局获悉,截至11月底,全市各类电厂(站)达146个,总装机容量1505.37万千瓦。其中:燃煤发电装机容量969.1万千瓦,占比64.38%,占比较前三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容量536.27万千瓦,占比35.62%,占比较前三季度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光伏发电303.81万千瓦,较前三季度增加15.7万千瓦;燃气和余热余压发电95.72万千瓦,较前三季度增加30.5万千瓦。
长治在持续推动集中式风光电开发利用的同时,还积极推动分布式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据报道,9月3日国内首座电网侧飞轮储能调频电站鼎轮能源科技(山西)有限公司屯留30兆瓦飞轮储能电站项目并网投入运行,为我国储能技术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源网荷储”一体化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电力供应体系。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5月山西省能源局结合我省电力市场化改革和运行实际,制定了《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管理办法》,长治部分企业按照《管理办法》要求申报了省能源局组织的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评估,襄垣“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关键子项目--太平金烨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列于山西省优选出的9个相对成熟项目的公示中,截止目前,该项目已并网且稳定安全运行300余天,为长治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供应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建议
1、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史刘振民在《2024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中讲到:排放二氧化碳不要归罪为煤炭的罪过,是人类没有利用好,煤炭用好了,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大的价值,二氧化碳也能转变为新能源。这一论点指明了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性。煤炭是长治的经济基础,也是工业原料基础,同时还承担着国家能源安全保供任务,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长治推进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实现“双碳”目标重要任务。我们既要在煤炭开采生产上下功夫,也要在煤炭运输和使用上下功夫,通过在煤炭开采、生产、储运、使用全产业链各环节清洁高效利用,控制和减少污染物及碳排放,推动煤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加强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
当前我们正好赶上去碳化时代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无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体系完善(含储能设备)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后如何收集实现碳中和等都离不开技术创新,目前各国都在进一步创新,进一步开发新技术,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跨领域创新深度合作,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提高自主可控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水平, 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和装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重大技术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