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
从2023年12月中旬至2024年2月,长治市气象局间断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全市多次出现大面积降温、降雪、大风天气。为进一步了解更好了解我市经济作物长势情况,降温降雪天气对作物造成的影响及灾害,降温降雪对经济作物的影响情况。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部门访谈、抽样调查、典型案例等收集等。具体:一是通过向农业、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收集全市低温降雪气象天气、受灾情况、补救措施等信息;二是各县区通过电话问询、实地走访等方式在各乡镇中摸底受灾情况;三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经济作物主要种植县区、本次受灾严重县区抽取样本了解具体情况。
三、经济作物长势情况
长治地区的越冬经济作物主要有冬油菜、多年生中草药材、水果、设施蔬菜等。
(一)冬油菜
预计长治地区冬油菜种植规模在0.2万亩左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潞城区、潞州区、上党区、黎城县和平顺县。年末长治冬油菜处于在苗期。
(二)中药材
预计长治地区中药材年末留存9.7万亩左右,种植区主要集中在长子县、壶关县、潞州区等11个县中,越冬中药材大部分是多年生作物,主要品种是连翘、柴胡等。
(三)水果
预计长治地区果园面积6.9万亩,主要种植区集中在武乡县、上党区和襄垣县等,主要品种是苹果、梨、杏等。冬季果园果树大多停止生长,处于休眠越冬状态。大棚水果多以草莓为主。
(四)设施蔬菜
年末,长治地区几乎没有露地蔬菜,多数春秋棚还未进行种植,仍有作物的设施以暖棚、日光温室为主。年末设施蔬菜主品种是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主要集中在长子县、上党区和壶关县。
四、降温降雪对经济作物的影响
(一)冬油菜
冬油菜具有抗寒性。下雪使土壤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抗性增强,虽然冰雪使地表的温度降低,但土壤的温度得以提升,保护冬油菜不受冻害影响,大雪还能够加速秸秆的腐化,让土壤更严实,有利于油菜根部的发育。
目前,大部分县区反映冬油菜苗情良好,仍处于越冬期,且品种抗寒性普遍较强。仅上党区反映有80余亩冬油菜受大雪影响,菜头受冻,但具体受灾情况尚不明确,得等到开花、收获后才能确定。总体来说,此次本次降温降雪影响较小。
(二)中草药材
中草药材多为露地作物,采取了腐熟秸秆、有机肥等覆盖的措施防冻。像柴胡和连翘等中药材相对来说比较耐寒,大雪、寒潮固然会使生长期变长,但当气温转暖之后,药材根部吸收到的水分、营养又会使其快速生长。因此,此次大雪、寒潮天气对中草药材的影响并不大。
(三)水果
长治地区果园果树越冬通常会采取覆盖地表、埋土防寒、包裹树体等方法防冻,大雪期间会及时清理枝杈积雪,防止树枝压断。仅襄垣县有合作社反映果园部分遭受低温冻害,预计产量会小幅下降,多数县区表示防寒工作到位,受本次降温降雪天气影响不大。
(三)设施蔬菜
大雪天气日光照射较短,设施棚内温度和透光性降低,蔬菜生长可能较为缓慢,预计棚内部分蔬菜如生菜、西红柿、黄瓜、西葫芦等的生长期变长,从而影响产量。
面对出现的降雪、降温等恶劣天气,全市大部分县区及时开展指导设施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指导经营主体修缮加固农业设施,有效避免因降雪导致大棚垮塌等灾害发生,同时指导做好增温补光工作,把雪情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但仍有县区部分设施受到低温降雪影响:一是壶关县店上镇33个日光温室棚采光受到影响,预计产量降低。龙泉镇11个大棚受到影响,预计部分减产。二是屯留区有18个村24座日光温室,受本次雪情影响,设施种植黄瓜、西红柿、西葫芦等不同程度受冻害损失230.09万元。三是潞州区马厂镇富村1.5亩、黄碾镇故南村6亩受冻,预计产量降低。四是上党区北和村35亩黄瓜、西红柿、北瓜部分受灾,预计产量降低。五是长子县常张乡4个大棚共4亩地受灾严重,4个大棚种的西葫芦被冻死,预计产量降低。
五、部门调研情况
(一)气象部门
1.灾害天气监测情况。
2023年12月,长治地区发生两次降雪过程。全市各县区过程累计降雪量在15.6~27.9mm之间,最大降雪量、最大降雪强度出现在襄垣县,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武乡县。同时出现强冷空气活动,沁源最低气温突破12月中旬最低气温历史极值,其余各县区最低气温均突破常年(近30年)12月中旬最低气温极值。
2024年1月,长治地区发生一次大雪、一次小雪天气。全市各区县大雪过程累计降雪量在5.9~12.0mm之间,最大降雪量、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上党区。寒潮来袭,市代表站最低气温介于-21.9℃(沁源县)~-15.1℃(潞州区)之间。
2024年2月14日—20日,长治地区出现雨转雨夹雪和持续降雪天气。全市各区县大雪过程累计降雪量在2.8~10.5mm之间,最大降雪量、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平顺县。大风寒潮天气,全市风力较大其中襄垣县和潞城区出现8级大风,各县区48小时降温幅度在7.1~11.7℃。
2.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分析。
雨雪低温过后过冬作物将提前进入越冬期,长势偏旺和苗情偏弱的田块,受冻风险高。此外,大风、降雪可能造成农业设施受损,棚内作物受冻、持续低温寡照影响棚内作物正常生长,需做好临时搭建物的防风加固和农牧业设施防寒保温工作。
(二)农业部门
1.受灾情况汇报。针对连续降温降雪天气,农业相关部门及时发布预警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轻极端降温降雪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截止调研结束,农业部门未接到各县区上报较大灾情报告。
2.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时印发了《关于做好寒潮降雪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紧急通知》《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提出寒潮降雪天气农业生产防范措施,组织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关键技术措施,保障农业安全生产。
六、典型案例分析
(一)壶关县店上镇大棚蔬菜受冻
壶关县店上镇西汉村的东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共有33个日光温室棚,共占地100余亩。其中32个种植西红柿,1个种植西葫芦,于2023年11份左右种植。2024年1月份持续降温以来,大棚上棉被潮湿受,冻卷起困难,部分无法卷起,致使大棚保温采光受到影响。目前有些西红柿枝干变细弱、叶片变薄,有些开花不良,落花落果较多,整体西红柿成熟期延长,且上色淡、口感受损,预计品质和产量会下降。
造成受灾的主要原因:一是冬季低温降雪天气较多,部分管理大棚的经验不足,没有及时清理棚上的雾滴,大棚被覆盖后冻冰;二是有些大棚时间较长,大棚被没有及时修缮更新,棉被岀现冻破损情况,影响操作。
(二)武乡县设施作物受损较小
2024年1月31日-2月5日,武乡县全域出现降雪,降雪达15mm。该县温室主要集中在丰州镇、监漳镇,温室内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为西红柿、黄瓜、西葫芦。降雪之后,农户及时在温室内通过人工增温、喷水及补施化肥最大限度的避免蔬菜遭受冻害,此次降雪对经济作物长势总体影响较小。
(三)沁源县经济作物受损较小
对于2月19日到22日雪情及降温情况,该县高度重视,及时科学应对,确保经济作物生产安全。截至目前,没有收到灾情上报。主要是各乡镇组织专门人员深入一线帮助群众科学防灾,及时加固农业设施,有效避免了因降雪导致大棚垮塌等灾害发生,未发现设施大棚受损的现象。露地作物主要为中草药材,如沁源县王和镇大栅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的苦参、中峪乡渣滩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市农调队积极开展春管专项调研
2023年年末至2024年年初,长治市气象局不间断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我市区呈现大面积降温、降雪、大风天气。为了解近期降雪等灾害天气对长治地区经济作物影响情况,根据省局工作安排,市农调队于2月初及时开展了春管专项调研。
市队积极向农业、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收集相关信息,除了采用电话问询、实地走访等方式在各乡镇中摸底受灾情况,还运用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经济作物主要种植县区、本次受灾严重县区抽取样本了解具体情况。
的黄芪,都采取了腐熟秸秆、有机肥等覆盖的措施防冻。预计经济作物生产面积和产量与同期相比,变化比率不大。
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普通农户应对寒潮雪灾能力仍需提升。有些农户年纪大,可能无法及时获取准确的气象信息和预警,导致应对不及时。有些农户对如何有效应对雪灾寒潮的技术方法了解有限,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二是降温降雪对运输带来不便。本次强降雪正值年末、春运期间,对蔬菜、水果运输带来了困难,长治地区设施蔬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生产能力提高明显,但相对市场对生鲜品种的多样性需求仍难以满足。特别是新鲜水果、蔬菜、海鲜等不能生产的商品中,在运输困难的情况下价格不断上涨。
三是设施农业储备力量有待发展。调研了解到种植和打理设施农业的多是中老年人,村内年轻人节后已外出,后备力量跟不上。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新的栽培技术相对滞后,加之缺少资金支持等因素,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略有些影响。
(二)建议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动态,分析研判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积极主动做好预警预报和防范应对工作。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微信、互联网等灵活多样的渠道,第一时间将降雪降温预警信息和防范措施通知到广大农业生产主体,提高主动避灾、科学防灾意识。
二是加强服务指导。各级农业相关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农户落实各项关键措施。对老旧和存在结构隐患的设施,指导经营主体对设施结构进行加固并及时清理积雪,同时指导经营主体做好增温补光工作。对设施内没有作物的,指导经营主体及时撤掉或揭开棚膜,降低风险隐患。
三是加强应急处置。强化灾情监测调度,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救助。一旦发生灾情,积极协调保险部门跟进、查勘、理赔,切实发挥好保险保障作用,努力减轻灾害损失,积极做好灾后恢复生产。
八、调研总体研判
就从有关方面了解掌握的初步情况分析,2023年冬至2024年初的几场大雪、寒潮天气对全市经济作物生长以及来年的收成,总体并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全市春耕备耕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全市各部门仍应继续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减轻极端天气对全市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