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受需求提振总体乏力、主要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影响,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作为工业经济主战场的工业类开发区工业发展下行压力也逐渐增大。
一、开发区工业经济总体运行态势
1-10月,全市工业类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高于全国(4.1%)2.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9%)3.0个百分点,高于全市(5.5%)1.4个百分点。
从月度之间看,1-2月份,全市10个工业类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4%,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从1-3月开始呈现逐月下滑态势,在1-6月出现短暂上扬1.3个百分点后,继续下滑至1-10月的6.9%。
从三大门类看,1-10月,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0.5%,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9%;三大门类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7%、177.0%和-0.3%。
从主要行业来看,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两大行业增加值增速领跑工业类开发区,分别增长109.7%和19.7%,分别拉动工业类开发区规上工业增长9.1个和2.9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下降10.3%,总量占到工业类开发区的比重达到41.2%,下拉工业类开发区5.0个百分点。
二、开发区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亮点
新动能引领增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呈现强劲的发展动力,对工业类开发区工业增长拉动进一步提升,成为推动我市工业类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1-10月份,全市工业类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4%,增速快于工业类开发区45.5个百分点,对工业类开发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43.3%,拉动规上工业增长9.8个百分点。从主要战新行业看,节能环保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势强劲,分别增长88.0%和19.8%,分别快于工业类开发区工业81.1个和12.9个百分点,对工业类开发区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33.9%和6.1%。
新入库企业积极拉动。截至10月末,全市工业类开发区企业254户,较同期新增50户,占工业类开发区企业数比重的19.7%,增加值同比增长259.7%,占工业类开发区总量的比重为2.8%,对全市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25.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1.4个百分点。
三、开发区工业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工业生产后续稳增长压力较大
一是需求疲弱,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行。今年以来,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回落且降幅扩大。10月份,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0.2%,降幅较9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工业PPI同比下降21.1%,降幅较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价格的持续下行对提振企业生产信心、稳定工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1−10月份,工业类开发区的销售产值同比下降2.1%,产销率93.5%,产销衔接不畅,形成库存,造成货物积压,进而影响工业企业发展。
二是消费品制造业、建材等行业增长相对乏力。1−10月份,工业类开发区规上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增速低于工业类开发区平均水平10.0个百分点。其中,除医药工业增长9.7%以外,其它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其他消费品工业分别下降20.6%、71.8%和0.3%;建材行业增加值下降14.4%,低于工业类开发区平均水平21.3个百分点,增长缓慢。
(二)工业企业盈利情况不容乐观
一是近五成企业亏损。1—10月份,全市工业类开发区工业企业254户,亏损企业数111户,亏损企业数量占到43.7%。实现利润总额54.6亿元,同比下降32.6%,下降幅度较大。从主要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利润总额分别下降24.4%、186.9%和82.4%。工业类开发区营业收入利润率仅为4.5%,较上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
二是民营企业亏损严重。1—10月份,全市工业类开发区民营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4.2%;10月末,全市工业类开发区工业企业中210户民营企业,其中亏损企业86户,占比41.0%;亏损企业中民营企业亏损总额22.0亿元,同比增长50.3%。
四、对工业类开发区经济运行发展建议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国内需求收缩等不利因素,工业经济稳定恢复将面临更大压力,全市工业类开发区要继续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研判上来,提振预期信心,强化精准监测,确保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一是提振信心,优化民企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精神以及各项稳经济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助企惠企政策落实落细,强化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行业给予精准政策扶持,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
二是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在实体经济上补短板,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以赴招大引强培优,重点抓好新增长点尽快入库纳统,形成工业类开发区工业新增量,助力工业类开发区产业结构和产业形态重塑、提升。
三是有效推动工业企业提质增效。落实落细各项减轻企业收费负担政策,强化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工业企业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政策红利,让工业企业轻装上阵。支持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持续优化生产工艺流程,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挖掘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