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绿色发展是新时期下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绿色农业作为一种环保、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逐渐成为长治地区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一、绿色农业
(一) 发展理念
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环保、可持续为目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段,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它强调的是一种健康、生态、环保的农业发展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能够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二) 绿色农业的体现
一是“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中,通过增施商品有机肥、农家肥以及秸秆还田等方式,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减少部分化肥投入;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等转变施肥方式,提高施肥效率;通过集成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安全用药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升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能力;通过回收废旧农膜、农药及化肥包装废弃物,减少农田塑料污染,实现农业绿色生产。
二是“绿色”农业资源环境。通过发展绿色农业,保护农业资源,进一步提高可持续的农业生产能力。通过资源化利用种养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畜禽粪污、病死畜禽集中处理、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措施,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调整种植结构,及时修复污染耕地,通过山水林田湖系统修复,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措施,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是“绿色”农业产品质量。绿色农产品是综合运用绿色生产技术,通过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质量追溯体系、绿色食品监管等方法,打造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对产地环境、生产资料投入品、产品内在质量、执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严格的质量标准,一般具有无污染、优质、安全和营养价值高等特点,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品质需求。
二、长治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一)长治绿色农业的概况
2022年,长治市农用化肥实物施用量26.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0.7万吨,同比下降2.7%。农药使用量832.2吨比上年同期减少44.9吨,同比下降5.1%。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2818.2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3.6吨,同比下降0.5%。
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的县区5个,80-90%的县区6个。
2022年长治市各县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情况
此外,长治市沁县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积极探索集成推广农业绿色技术,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机制,加快培育农业绿色主体,探索构建农业绿色政策支持体系。
(二)长治有机旱作农业提升“绿色”技能
有机旱作是长治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模式,探索有机旱作的绿色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业的绿色发展。目前,长治积极探索“综合技术+创新技术”的现代技术模式,
创新了玉米整秆半覆盖及沟埋覆膜聚肥蓄水模式、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模式、地膜秸秆二元覆盖技术、少耕穴灌覆膜技术等农田节水保墒综合技术模式。同时,在全市范围逐步推广增施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配方肥施肥技术模式,实施了堆肥还田、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沼渣沼液还田、自然生草等、长子县提升耕地质量的技术模式。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综合技术和创新技术模式,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的综合技术模式及支持开展“生态养殖循环示范园、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试点建设等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促进有机旱作绿色高质量发展。
(三)长治特色产业探索“绿色”模式
立足县、乡、村特色产业的生态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打造区域稳定、技术成熟、生产规范、有注册品牌的绿色农业产业园、示范村、示范片。每个县市区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和无公害、绿色、有机“三品”标识产品认证工作,强化“三品一标”生产原料基地建设,产业重点围绕谷子、高粱、马铃薯、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干鲜果、畜禽养殖等开发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展开,以点带面,规模发展。 截止2022年,全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228个,“两品一标”农产品基地面积67121.6公顷。
(四)绿色农业发展困境
据了解,现阶段长治市部分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水平依然比较滞后, 其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民对绿色农业发展的认知有限。大部分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较低,对绿色发展政策不了解,不够重视环境保护,更关心农业生产中的经济效益,存在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来增加土地收入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推进。第二,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整体农业产业中绿色农业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规模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大,并且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比较分散。因此,绿色农产品的品牌效益比较低,虽然实施了绿色农业产业,但是农民的收入并未明显改观。第三,绿色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缺乏。从绿色农业从育种、栽培、加工、仓储到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要求严格,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技术、基础设备及资金投入。但各县区财政资金紧张,投入绿色发展的资金不足,使许多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都缺乏有效的研究和创新,制约了农业绿色发展。
三、建议
(一)强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
持续完善绿色农业技术体系,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建设。在各县区全面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有机绿色饲养等绿色农业的生产技术,并开展技术变革创新活动。在农作物耕作方面,结合丘陵坡地多、地块分散、面积小的特点,重点推广小型农机具的使用,力争做到耕、种、收、管、防全程机械化。在农作物管理方面,重点围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工作,推行秸秆还田,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实现废弃物处理资源化、资源节约化。在病虫防治方面,重点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在畜禽养殖方面,重点实行畜禽养殖、卫生防疫、管理的标准化,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推进畜禽粪污和病死畜禽集中处理。
(二)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
长治各县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情况,因此需要结合各县区的自身资源优势,充分考虑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政策因素,针对不同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制订差异化的绿色农业发展规划。对于沁县、屯留区等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应充分发挥先行先示范的带动作用,总结成功经验并树立典型;对于平顺县、长子县等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增长较慢的地区,应该瞄准短板精准施力;对于潞州区、潞城区等农业绿色规模较小的地区,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作物品种结构,坚持适区适种。只有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规划好主栽品种,做到适地适区适种,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特性,实现绿色农业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三)加大绿色农业补贴力度
实施绿色农业工程,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建立绿色农业补贴体系,对有利于绿色农业生产的行为给予补贴。农机具是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关键,对农机具进行补贴可以改变农户绿色生产方式;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能形成一种保护机制,在切实保障农户利益的同时鼓励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的关键,对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和改革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补贴,能改善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耕地地力提升和责任落实相挂钩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此外,有效利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创新绿色生态农业保险产品。
(四)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落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主体责任,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能力。深入推进园艺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屠宰标准化创建,基本实现“菜篮子”产品大县规模种养基地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实施农产品安全民生工程,实施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补助政策。深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红榜”和“黑名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