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加之煤炭进口量近10%刚需缺口、辅以国内能源结构转型等众多因素叠加,形成了我国煤价上涨的内外环境,使近年相对稳定的煤炭市场从2020年起煤价突然上演“过山车”现象(见图1),对相关用煤行业造成深度冲击,火电首当其冲。
图1:CCTD环渤海动力煤现货参考价
一、煤价上演“过山车”
查阅CCTD环渤海动力煤现货参考价,2020年5月初5500大卡的动力煤价格为475元/吨,短短7个月后就已飙升至996元/吨,增幅高达110%;到2021年10月中旬时实际交易价格更是突破2500元/吨,创历年新高,短时高位运行后快速下跌;时至2022年1月依然保持1032元/吨(见表1)。随着多轮政策调控,几番上演价格“过山车”现象,截止2023年8月下旬高位震荡保持在800元/吨上下浮动。其它煤种煤品趋势亦然、大同小异,期间相关部门为抑制投机、稳定市场,曾几度停止发布相关指数。晋、陕、蒙等煤炭大省的TCPI、SCPI、OSPI指数更是自2021年后半年起先后停止发布至今,可见煤价对经济生活影响之巨。
1)数据源自中国煤炭市场网
二、煤价“过山车”的影响
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占全国消费总量的56%,其在能耗领域的垄断地位使其在定价权方面享有绝对话语权,借着国际大宗商品涨价与国内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煤价随势上行为行业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对用煤行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火电行业首当其冲。
(一) 煤电业绩:呈现“冰火两重天”现象
以X市为例。
2020年煤炭行业(不含纯煤炭经销)纯利润只有36.5亿,时隔两年则达531.5亿,年均增速高达281.6%。相反火电行业纯利润则由2020的-4.9亿锐减至2021年的-40.5亿,一年净亏35.6亿(见表2)。
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将燃煤发电市场交易电价浮动范围由原来的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超过15%,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受此利好影响,2022年火电行业亏损放缓;2023年煤价回落,火电行业亏损进一步好转。
高煤价让煤炭行业“吃撑”,让火电行业“饿病”。
1) 数据源自中国煤炭市网-煤炭行业/电力行业-X市(下同)。
2) 根据行业利润表加工整理,过程中有指标替代。
3) 数据只反映煤电行业总体净利润趋势,于单个煤电企业借鉴意义有限。
(二)煤电产业链:资产负债结构呈现“马太效应”
从2020年下半年始,三年间煤炭行业资产总量净增389.3亿、所有者权益总量净增578.6亿,净资产的快速增加使其资产负债结构趋于优化;而火电行业则因煤价上涨导致负债总量成倍增加,净资产随高企的差额成本(2020年前3年平均售价与2020后3年平均售价之差对用煤行业产生的转嫁成本)变向回流煤炭行业,不知不觉中被“价格”之手把行业价值从产业链消费端向生产端“大挪移”,资产负债结构随之加速恶化(见表3)。
高煤价让煤炭行业强者更强,让火电行业弱者更弱。
1)数据根据行业资产负债表加工整理,过程中有指标替代。
2)数据只反映煤电行业资产负债总体情况,于单个煤电企业借鉴意义有限。
三、价值“大挪移”实证
煤电行业作为煤炭产业链条生产-消费的两端,生产端对于消费端具有极强的单向价格传导性,煤价上涨火电成本增加,反则反之,正是基于这种传导性,煤价一旦持续上涨就变向实现了煤炭生产行业成本的持续转嫁与用煤行业差额价值的逆向回流。此种现象在火电行业最为典型。
以X市为例。
(一)煤炭行业财务指标分析(见表4)
1)数据根据行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加工整理,过程中有指标替代。
2)数据只是煤电行业整体财务指标分析,于单个煤电企业借鉴意义有限。
1.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高煤价是煤炭行业长期偿债能力改善的主因。从2020年到2023年上半年,行业资产负债率下降10.29个百分点,接近50%的理想值,完全得益于高企的煤价,这完全可以从已获利息倍数得到印证:虽然2020年历经长达7个月涨价期,但积累有限,其已获利息倍数也只有4.2,是一个扭亏为赢的过程;2021-2023煤价高位运行后,已获利息位数则由12.4上涨至31,进一步表明高煤价为偿还行业债务利息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此外,产权比率也从2020年的2.1下降到2023年的1.3使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发生质的提高。
2.运营能力分析
高煤价彰显煤炭行业运营能力一般。在高煤价持续且供不应求的2021-2022年依然保持巨量存货,积压流动资金,影响资金利用效率实属异常,窥一斑见全豹,可见其运营能力有待提升。
3.盈利能力分析
高煤价直接促成煤炭行业好业绩。随着煤价的快速提升并高位运行,营业净利率、营业毛利率、总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指标也同频共震,收获巨量财富。
4.发展能力分析
高煤价利好煤炭行业发展能力。收入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等发展能力指标走势与高煤价趋势高度正相关:2020-2021快速提升、2021-2022高位震荡、2023缓慢回落。
(二)火电行业财务指标分析(见表5)
1)数据根据行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加工整理,过程中有指标替代。
2)数据只是煤电行业整体财务指标分析,于单个煤电企业借鉴意义有限。
3)2022年新增权重企业,因其同期数据为空,导致各项财务指标未调整与调整后数据有差异。
1.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高煤价压垮火电行业。2020末火电行业所有者权益从正转负,连续三年持续恶化,2023年煤价回落后虽有所缓解,但依然资不抵债,资产负债率全线高于100%。
高煤价导致的高转嫁成本使火电行业长期偿债能力雪上加霜。
2.运营能力分析
多方制约,火电行业运营能力不佳。 原料方面:有高煤价导致的转嫁成本单向输入,却没有反向讨价话语权;消费端方面:有市场交易价格浮动区间的政策限制与消费水平的刚性制约,两难境遇下差额成本无法全部向下游转嫁;替代品方面: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火电地位易主已成未来行业走向,众多不利因素叠加致使运营能力相关指标不佳也是必然。
3.盈利能力分析
高煤价与火电行业盈利能力高度负相关。受差额价值逆向回流影响,火电行业盈利能力各项指标与高煤价相背而驰:2020-2021快速恶化、2021-2022低谷徘徊、2023缓慢回暖。
4.发展能力分析
高煤价与火电行业发展能力背道而驰。长期的资不抵债、运营能力欠佳、加之孱弱的盈利能力、叠加长期的高煤价势必让火电行业发展能力各项指标深度恶化。
四、价值“大挪移”的利弊与建议
(一) 有利方面
1.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高煤价及其衍生的高火电价格会与水电、光电、太阳能等绿能产生价差,提高对方发展速度、增大规模并对传统煤电能源产生替代效应。
2.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倒逼行业转型升级。发改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明确规定“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这势必会大大增加高耗能行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压制高耗能行业的产能,使资本产生转移效应。
3.可以提高煤炭行业的盈利能力,对冲覆盖成本,优化资产结构,为其转型提供经济基础。
(二)不利方面
1.对煤炭产业链构成冲击。在国民经济工业行业中类(04-46)中X市分布有34个,其中9个用能以煤炭为主,范围覆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26.3%,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石油煤炭及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造,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这些用煤中下游行业的盈利空间被高煤价挤压,加大了企业经营压力和潜在亏损风险。
X市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煤炭价格上涨对相关行业影响不一,应引起关注。
2. 易造成居民消费价格攀升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大部分生活物资、大宗工业品和生产原料基本上都由高耗能行业生产,企业为了对冲高(煤)价成本,一定会最大限度提高产品价格,从而推动物价上涨,加大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生活负担。这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弊大于利。
3.煤炭属于战略性资源,作为金融期货价格易被资本炒作,对经济生活造成负面影响,这也是晋、陕、蒙等煤炭大省停发的TCPI、SCPI、OSPI指数的主要原因。
(三)两点建议
1.宏观层面继续完善政策体系。煤电行业作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其政策体系的完善既要满足碳达峰阶段能耗“双控”的实际需要;还要兼顾碳中和后碳排放推动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未来引领;期间要做好两者的过渡性设计,实施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的并重考核。
2.微观层面加强产业链整合,防止负面效应溢出。首先,对于煤炭产业链要做好相关用煤行业的价值分布,强调“一链一策”要有精准性、有效可持续性,在持续高煤价境况下重新评估产业链各节点行业的价值分布尤为重要,防止高煤价对产业链造成冲击,要使其各得其利,健康发展,不产生负效应溢出。其次,要对煤炭产业链的运作绩效进行适时评价干预,使其产业链能够实现动态重构,链上节点行业能够同步协同、快速响应、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多赢互惠,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