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奋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绿色产业项目有序推进,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强化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新旧动能转换上精准破题,持续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
一、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1-4月份,全市非煤工业持续恢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制造业增速加快,主要产品产量多数实现增长,炼焦、钢铁、化学工业稳定增长,但煤炭工业回落较大,部分县区增速下降。1-4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较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6%)及全省(3.6%)5.3个百分点。其中,4月当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
(一)从五大行业看,能源行业增速回落,装备制造业稳定增长。1-4月份,能源工业同比增长3.2%,较一季度回落3.5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7.5%,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28.4%,上拉工业增速2.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2.6个百分点,能源工业回落明显(其中:煤炭工业同比增长3.1%,较一季度回落3.8个百分点,占比为70.2%,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24.7%,上拉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炼焦工业同比增长5.0%,较一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占比为5.1%,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3.0%,上拉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材料与化学工业同比增长6.2%,占比为9.9%,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7.4%,上拉工业增速0.7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工业同比增长7.9%,较一季度回升5.2个百分点,占比为4.8%,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4.7%,上拉工业增速0.4个百分点;化学工业同比增长8.6%,较一季度回升1.0个百分点,占比为3.8%,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3.8%,上拉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建材工业同比下降7.2%,较一季度回落3.0个百分点,占比为1.2%,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1%,下拉工业增速0.1个百分点)。消费品工业同比增长2.1%,占比为0.7%,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0.2%,上拉工业增速0.02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工业同比增长28.6%,较一季度回升35.4个百分点,占比为0.3%,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0.8%,上拉工业增速0.1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同比下降5.9%,较一季度回升3.3个百分点,占比为0.2%,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0.1%,下拉工业增速0.01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8.7%,较一季度回升2.3个百分点,占比为2.1%,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1.9%,上拉工业增速0.2个百分点。其他工业同比增长66.3%,占比为9.7%,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62.2%,上拉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为我市工业增速第一拉动主力(其中: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同比增长79.0%,较一季度回升7.9个百分点,占比为8.7%,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63.2%,上拉工业增速5.6个百分点)。
(二)从三大门类看,制造业增长加快,增速远超其他工业门类。
1-4月份,全市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制造业增长25.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7%。制造业增速远高于其他工业门类,增速较2022年加快1.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加快3.3个百分点,上拉全市工业增速6.6个百分点。
(三)非煤工业加快恢复,支撑作用较为突出。1-4月份,全市非煤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0%,较一季度加快2.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5.3%。煤炭工业增长3.1%,较2022年全年回落3.9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落3.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拉动力较一季度下降2.63个百分点,贡献率为24.7%。
(四)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1-4月份,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7%,较一季度加快2.9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9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同比增长70.7%,较一季度加快6.7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7个百分点,是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的关键支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1.0%,较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
(五)主要产品产量多数实现增长。1-4月份,全市重点监测的18中主要工业产品中,10种实现增长,其中五种实现两位数增长,化学药品原药同比增长49.1%,水泥同比增长25.2%,粗钢同比增长21.1%,生铁同比增长18.4%,钢材同比增长17%。
二、工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市场偏弱运行,行业拉动力不足。4月份,随着气温回升,用电量、供热量不断下降。受需求不及预期、库存维持高位和进口煤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煤炭价格持续下降,终端观望心态蔓延,采购需求暂缓,当前煤炭需求转入传统淡季。但在国内煤炭产量持续释放、长协稳定供应和进口煤大力补充的背景下,实际需求对价格支撑力度有限,煤价上涨动能不足。4月份,我市原煤产量同比下降0.8%,煤炭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6%,自去年以来首次月度出现负增长,下拉工业增速1.93个百分点,行业拉动力不足。
(二)过半县区增速低于全市。1-4月份,全市12个县区中7个低于全市增速,其中3个县区为负增长,上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沁县同比下降3.9%,武乡县同比下降9%。6个县区增速较一季度回落,其中屯留区较一季度回落14.5个百分点,黎城县回落11个百分点,上党区回落3.4个百分点,长子县回落1.6个百分点,襄垣县回落0.6个百分点,潞州区回落0.5个百分点。4月当月3个县区增速同比下降,其中上党区同比下降5.3%,沁县同比下降2.7%,潞州区同比下降1.2%。
(三)民营及工业类开发区增速回落。1-4月份,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4%,较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工业类开发区增加值同比增长17.7%,较一季度回落3.7个百分点。
三、相关建议
今年以来,我市始终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之路,我市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建议如下: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高质量发展强磁场。营商环境是城市软实力、发展硬支撑。发扬“四敢”精神,聚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方位做好要素保障,全周期优化政务服务,积极推动“五有套餐”落地见效,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构筑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以创新试点改革落地作为突破口,力争一批具有长治特色的创新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下大力气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依托“双线多维”优化思路,强化政策供需匹配和精准推送,加快实现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打造安商亲商富商一流氛围。
(二)积极储备人才力量,为服务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赋智赋能。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党管人才,聚焦深化省校合作、与高校共建“12大基地”,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巩固深化校地合作,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扎实推进市校合作。完善“四梁八柱”人才工作体系,搭建引育留“大舞台”。实施“太行英才”计划,升级人才优惠政策,建设人才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平台,提高人才服务效能,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实现校地合作、人才互动、成果共享、互利共赢,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三)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之下,能源行业的转型是未来长期的主线,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延伸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完善供应链、健全制度链,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通过产品升级、企业转型、链条延伸,推动传统产业集聚、创新、循环、绿色发展,把能源发展的厚重势能转化为推进能源革命的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