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们战疫情、稳经济,应变局、化危机,一步一个脚印承压前行。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沉着应对部分地区疫情突发的冲击影响,抢抓黄金施工期,强化投资要素保障,把抓项目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举措,有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承压回升趋于平稳,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工业投资强劲增长,产业转型加快升级,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一、投资总体运行情况
1-1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8.4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比上年回落3.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0.5个百分点,总量居全省第二位、增速居全省第八位。其中,项目投资完成762.0亿元,同比增长13.0%,高于全省增速2.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8个百分点。
从投资构成看,费用类投资拉动明显。1-12月全市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完成743.8亿元,增速与上年持平,降幅比1-11月收窄2.0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七位;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完成100.3亿元,同比增长19.2%,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其他费用投资完成104.3亿元,同比增长63.5%,拉动全市投资增长4.5个百分点。
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仍是主力。1-12月,全市国有投资完成392.8亿元,同比增长16.3%,比上年提高17.7个百分点。全市民间投资完成548.0亿元,增速与上年持平,比全省平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六位。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7.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1个百分点。其中,民间项目投资完成429.5亿元,同比增长17.6%,比全市投资高11.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45.3%,比重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1-12月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完成54.4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增速7.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完成465.5亿元,同比增长21.2%,高于全省增速9.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增长9.1个百分点。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影响,第三产业投资持续负增长,完成投资428.5亿元,同比下降6.5%,低于全省增速9.0个百分点,拉低全市投资3.3个百分点。如剔除房地产开发投资,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0.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5:43.1:51.4调整为5.7:49.1:45.2。
从三大领域看,制造业增势强劲。1-12月,制造业投资完成236.5亿元,同比增长7.4%,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28.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47.9亿元,同比增长1.6%,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4.1%,拉动投资增长0.3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6.4亿元,同比下降14.2%,较1-10月、1-11月分别扩大0.2个、0.3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增速4.9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投资3.5个百分点。
二、投资运行亮点
(一)大项目稳定器作用凸显
全市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增长态势稳定,为拉动投资增长贡献突出力量。 1-12月,全市亿元及以上在建项目408个,同比增长12.7%;计划总投资2287.9亿元,同比增长23.5%;完成投资523.4亿元,同比增长10.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96.1%。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9个,同比增长34.1%;完成投资186.2亿元,同比增长18.3%,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2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亿元以上项目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49.3%、37.1%、13.9%,占比分别为19.4%、12.2%、39.6%,合计拉动全部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6.1个百分点。
从项目看,计划总投资47亿元的鸿达煤化捣固焦项目完成投资13.7亿元;计划总投资24.5亿元的金烨捣固焦化升级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2.1亿元;计划总投资102亿元的裕福氢能源工业综合利用项目完成投资10.4亿元,大项目“稳定器”、“助推器”作用凸显,为全市投资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第一产业投资增势良好
受全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和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我市一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1-12月,全市一产投资完成54.4亿元,同比增长10.1%,比全省平均增速高7.0个百分点,比全市投资增速高3.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六位。一产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5提高到5.7%,对全部投资贡献率为8.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0.6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农业和林业增势强劲,是拉动第一产业投资的主动力。农业投资完成28.7亿元,同比增长30.7%,占一产投资比重52.8%,较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拉动一产投资增长13.7个百分点;林业投资完成5.9亿元,同比增长69.5%,占一产投资比重10.8%,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拉动一产投资增长4.9个百分点。
从县区看,占比最高的是襄垣县、长子县、沁源县,分别完成一产投资10.8亿元、5.8亿元、5.7亿元,占全市一产投资比重分别为19.8%、10.7%、10.6%;增速最高的是平顺县、潞城区、黎城县,同比分别增长91.1%、23.9%、22.4%;贡献率最高的是平顺县、沁源县、潞城区,对全市一产投资贡献率分别为38.1%、19.3%、18.7%,合计拉动一产投资增长7.7个百分点。
(三)工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
全市不断深化政策举措,着力抓好工业投资和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不断强化项目资金等要素保障,工业投资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全部投资增长发挥明显支撑作用。1-12月,全市工业投资完成464.8亿元,同比增长20.8%,比全省平均增速高9.1个百分点,比全市投资增速高14.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0个百分点。
从三大门类看,工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采矿业、制造业、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完成投资143.0亿元、236.5亿元、85.2亿元,同比增长41.5%、7.4%和34.2%,三大门类投资结构由上年同期的26.3:57.2:16.5调整为30.8:50.9:18.3,对工业投资贡献率分别为52.5%、20.3%和27.2%,拉动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0.9个、4.2个和5.6个百分点。采矿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56.1%,对工业投资贡献率为61.1%;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0%,对工业投资贡献率为10.9%,电热气水业中新能源发电增长132.9%,对工业投资贡献率为24.3%。
从项目看,采矿业中完成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有:潞安集团的古城矿井北三盘区井巷工程、余欣风井工程、南二盘区井巷工程、南一采区(北区)工程,合计完成投资32.9亿元。制造业中完成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有:山西瑞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性能锂电负极材料产业项目、山西高科华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前沿发光二级管(LED)封装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封装项目、长治清控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清控未来科技制造项目、山西公铁置业有限公司长清智汇科技产业项目,合计完成投资14.0亿元。电热气水业中完成投资额较大的有:本年新入库项目华能沁县200MW光伏发电项目、京潞长子县100MW光伏发电项目、华电武乡县蟠龙镇红龙山100MW光伏项目、格盟长子县100MW智慧光储发电项目,合计完成投资15.3亿元。
(四)高技术产业投资高位运行
新动能投资加速聚集,受计算机通信设备造业和互联网相关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影响,我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实现高速增长。1-12月,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95.5亿元,同比增长33.9%,较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增速高7.9个百分点,比全市投资增速高27.5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贡献率为35.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2.3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完成投资57.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6.0亿元,同比增长38.3%,占比60.5%,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对高技术产业投资贡献率达66.3%,拉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4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37.9亿元,同比增长30.0%,对高技术产业投资贡献率分别为36.2%,拉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2.2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完成投资5.5亿元,同比增长28.2%。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7.3亿元,同比增长55.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完成4.8亿元,同比增长30.5%。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完成37.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3亿元,同比增长27.6%,占比39.5%,对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贡献率达33.7%,拉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4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17.8亿元,同比增长55.7%,对高技术产业投资贡献率29.7%,拉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0个百分点。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完成13.0亿元,同比增长123.4%,对高技术产业投资贡献率26.2%,拉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9个百分点。
(五)基础设施投资扭负为正
基础设施投资是稳投资的压舱石和先手棋。今年8月以来,我市新老基建共同发力稳住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实现扭负为正。1-12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47.9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5.6%,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4.0%,拉动全部投资增长0.3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七大行业四升三降。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航空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完成投资13.0亿元、18.6亿元、1.1亿元、8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4%、55.5%、14.2%和3.1%。铁路运输业、水利管理业、道路运输业分别下降50.8%、42%和22.9%。
从项目看,中交一公局的国道208晋中长治界至屯留小河北段改扩建工程、平顺县交通运输局的国道341线平顺县境内王庄至晋豫省界段工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的2022年长治市4G和5G及诚诚网、传输管道建设项目、山西瑞赛格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建设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基地)项目等重大项目投资力度继续加大,累计完成投资18.5亿元,有效带动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
(六)民生补短板领域投资增长较快
聚焦补短板保民生,各方面持续加大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领域投入,民生补短板领域投资实现快速增长。1-12月,全市社会领域投资完成43.6亿元,同比增长56.5%,增速高于全市投资50.1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1%提升至4.6%,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27.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
从行业看,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完成17.5亿元,增长121.7%;教育投资完成13.2亿元,增长37.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完成13.0亿元,增长24.5%。
从项目看,潞城区人民医院迁址新建项目、长治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项目、沁源县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和长治市大健康公共服务基地等项目扎实推进,完成投资7.3亿元,带动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武乡太行红色产学研基地项目、长子新职校建设项目、黎城黄崖洞干部学院等项目投资加快推进,完成投资4.9亿元,拉动教育投资快速增长。长治市中晖三馆一园建设有限公司文化场馆(博物馆)建设项目、长治市喜耕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中太行太行丹田小镇建设项目、潞城区店上镇常庄村新建红色历程馆项目完成投资5.2亿元,推动文体娱乐事业稳步增长。
(七)产业类项目投资占比提升
聚焦延链强链,发挥“链主”、“链长制”作用,不断聚集转型新动能,产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持续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12月,全市产业投资项目完成548.9亿元,同比增长15.3%,比上年增速加快4.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增速4.6个百分点。产业类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57.9%,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高于目标任务(54.0%)3.9个百分点,占比居全省第三位。全省产业投资占比最高的前两位是:朔州(68.3%)、忻州(65.0%)。
从行业看,工业类投资拉动明显。采矿业、制造业、电热水气业分别完成投资143.0亿元、236.5亿元、85.2亿元,同比增长41.5%、7.4%、34.2%,三大行业占全部产业投资比重为84.7%,合计拉动产业投资增长16.8个百分点。
从县区看,占比最高的是潞城区、襄垣县、沁源县,分别完成产业类投资84.7亿元、79.1亿元、69.9亿元,占全市一产投资比重分别为15.4%、14.4%、12.7%;增速最高的是武乡县、屯留区、长子县,同比分别增长114.2%、48.8%、40.9%;贡献率最高的是屯留区、长子县、武乡县,对全市产业类投资贡献率分别为29.6%、19.8%和18.1%,合计拉动全市产业类投资增长10.3个百分点。
(八)开发区主战场作用明显
全市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不断提高开发区发展能级,全力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引领作用持续凸显。1-12月,全市13个开发区完成投资364.9亿元,同比增长20.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9.9个百分点,比全市投资增速高14.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9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比重38.5%,较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
从类型看,10个工业类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3.1万元,同比增长18.5%,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91.7%,拉动投资增长5.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8.7亿元,同比增长28.6%,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57.8%,较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投资贡献率达101.3%,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20.1个百分点。2个农业示范类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3亿元,同比增长26.5%,对全市投资贡献率为6.4%,拉动投资增长0.4个百分点。1个文旅示范类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72.9%,对全市投资贡献率为10.8%,拉动投资增长0.7个百分点。
三、需关注的问题
(一)建安投资占比偏低
受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回落等因素影响,建安投资增速低位运行。1-12月,全市建筑安装投资完成743.8亿元,增速与上年持平,比全省平均增速低2.3个百分点,比全市投资增速低6.4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8.4%,比上年同期低5.0个百分点。其中,项目建筑安装工程完成599.7亿元,同比增长8.5%;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投资完成144.1亿元,同比下降24.5%,占比由上年的25.7%回落到19.4%,下降6.3个百分点。
(二)工业技改投资负增长
受企业内生技改驱动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市工业技改项目增速自年初8.7%高位以来持续回落。1-12月,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64.4亿元,同比下降11.5%,较上年同期下降71.5个百分点,比全市工业投资增速低32.3个百分点,下拉全市工业投资2.2个百分点。其中,炼焦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轻工业技改投资分别下降8.5%、13.4%、42.9%、48.9%。从构成看,建安工程完成36.9亿元,同比下降19.5%;设备工器具购置完成19.2亿元,同比下降21.3%;其他费用完成8.2亿元,同比增长235.9%。从新增项目看,本年新开工项目110个,累计完成投资51.0亿元,同比下降41.6%。
(三)房地产投资预期减弱
受房地产市场大环境影响,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支撑作用减弱。1-12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6.4亿元,同比下降14.2%,增速较一季度、二季度分别扩大0.4个、4.3个,较三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增速低4.9个百分点,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20.6个百分点,下拉全部投资3.5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4.4%回落到19.7%,下降了4.7个百分点。从构成看,建安工程投资下降24.5%,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下降49.0%,其他费用增长70.7%,其中土地购置费增长74.7%。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321.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0%,比上年同期回落40.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完成297.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3%,比上年同期回落35.5个百分点。。
(四)县域投资发展不平衡
1-12月,全市12个县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全市8个县区高于全市增速,分别是武乡县(增长24.3%),沁源县(增长10.8%),上党区(增长10.7%),潞城区(增长10.4%),长子县(增长10.4%),沁县(增长10.2%),平顺县(增长9.6%),黎城县(增长9.4%);全市4个县区低于全市增速,分别是屯留区(增长4.6%),壶关县(增长2.7%),潞州区(增长2.4%),襄垣县(增长2.2%)。增速最高的武乡县与增速最低的襄垣县相差22.1个百分点。
从占比看,前三位的是潞州区(完成190.4亿元,占比20.1%),潞城区(完成110.0亿元,占比11.6%),襄垣县(完成104.0亿元,占比11.0%)。后三位的是沁县(完成26.6亿元,占比2.8%),武乡县(完成39.3亿元,占比4.1%),壶关县(完成50.9亿元,占比5.4%)。占比最高的潞州区与占比最低的沁县相差17.3个百分点。
从贡献率看,前三位的是潞城区、沁源县、武乡县,对全市投资贡献率分别为18.3%、15.4%、13.6%,拉动全市投资分别增长1.2个、1.0个、0.9个百分点;后三位的是壶关县、襄垣县、沁县,贡献率分别为2.4%、4.0%、4.4%,拉动投资分别增长0.1个、0.3个和0.3个百分点。贡献率最高的潞城区与贡献率最低的壶关县相差15.9个百分点。
四、相关建议
2023年是全年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2023年投资工作,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以赴抓项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断促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一)扎实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储备
一是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项目谋划储备摆在突出位置,聚焦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标准谋划一批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项目和专精特新项目。二是强化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和全周期服务,不断提高新项目开工率、续建项目竣工率,着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持续加大工业技改投资力度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大力宣传助企纾困、创新发展、贷款融资等政策,继续发挥好技改投资补贴政策激励作用,为技术改造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撑,尽快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二是加强部门联动,促进项目及时开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联合行政审批、环保、土地规划等部门,通过政策解读、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快技改项目申报、审批进度,帮助企业更快更通畅完成技改项目申报手续,确保企业技改项目及时开工建设。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推动项目高效建设。进一步落实项目联挂责任,实行“一对一”“多对一”保姆式服务重点项目,定期汇总项目进度、收集项目困难等情况,帮助企业解决投资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建设进度,形成更多实物量和投资增长点。
(三)着力推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整体定位,积极应对当前出现的行业下行风险。一方面继续通过财税政策支持、松绑“四限”、强化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等手段,刺激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房地产金融环境、宽限房企拿地、优化预售监管等办法,落实好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政策措施,缓解房企资金压力,跟踪研判全市房地产市场形势。减轻房企资金压力,提升房企信心,从供需两侧共同发力,激发市场活力。此外,“保交楼”重点任务或将贯穿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需积极协调房企、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项目复工复产,扎实推进稳投资、防风险、去库存、促销售工作,进一步恢复房地产市场信心,维护好购房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