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市上下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坚决贯彻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加快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GDP总量在2021年突破2000亿元基础上,达到280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2021年突破200亿元基础上,又突破300亿元,达到310.5亿元,其他主要指标增速均好于预期目标,均好于全省水平。
一、经济总量再跃新台阶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804.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97.1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46.7亿元,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61.0亿元,同比增长3.9%。
二、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9%。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24.2万吨,增长1.7%,小麦产量1.9万吨,增长0.5%;玉米产量110.5万吨,增长1.4%;大豆产量1.5万吨,增长93.3%;水果(含果用瓜)产量6.3万吨,增长6.8%;中药材5.8万吨,增长25.2%。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发展。全年畜牧业增长7.5%。
三、工业增长强劲
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比全国(3.6%)高8.8个百分点,比全省(8.0%)高4.4个百分点。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速增长。2022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51.8%,拉动工业增长5.3个百分点,其中,节能环保业增长92.9%,拉动工业增长5.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业增长69.7%,拉动工业增长0.0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2022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6%,拉动工业增长0.04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564.2%,拉动工业增长0.01个百分点。
传统工业表现突出。2022年全市能源工业增长6.9%,拉动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工业增长7.0%,拉动工业增长5.0个百分点。材料与化学工业增长12.1%,拉动工业增长1.5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增长17.6%,拉动工业增长0.7个百分点。
四、市场消费持续复苏
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63.7亿元,同比下降0.5%,比全省(-2.4%)高1.9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小幅增长。全市限上批零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1.6亿元,同比增长8.4%,快于零售总额增速8.9个百分点。
汽车和成品油销售主导消费市场。全年全市限上汽车类实现零售额75.4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39.3%,同比增长1.6%,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0.6个百分点;限上石油制品类商品实现零售额44.1亿元,占限上零售额的比重为23.0%,同比增长7.7%,拉动限上零售额增长1.7个百分点。汽车类和石油制品类共占限上零售额比重达到62.2%,对全市限上消费增速恢复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类同比增长79.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同比增长17.1%,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15.3%。基本生活消费稳步增长。日用品类同比增长18.4%,粮油食品类同比增长7.3%。
五、工业投资持续发力
202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48.4亿元,同比增长6.4%,比全国(5.1%)高1.3个百分点,比全省(5.9%)高0.5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54.4亿元,同比增长10.1%;第二产业投资完成465.5亿元,同比增长21.2%;第三产业投资完成428.5亿元,同比下降6.5%。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工业投资完成464.8亿元,同比增长20.8%,比全省平均增速高9.1个百分点,比全市投资增速高14.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9.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完成236.5亿元,同比增长7.4%,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
开发区转型引领作用显现。全市13个开发区完成投资364.9亿元,同比增长20.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9.9个百分点,比全市投资增速高14.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9个百分点。
六、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0.49亿元,同比增长38.58%,比全省(21.85%)高16.73个百分点。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87.77亿元,同比增长25.63%,其中,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增长29.5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20.88%。
企业经济效益保持增长。2022年,全市工业营业收入4714.8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利润718.8亿元,同比增长54.3%。运营成本进一步下降。企业资产负债率由上年同期的68.4%下降到63.8%;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73.3元,同比减少2.6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四项费用7.7元,同比减少3元。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22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1113元,同比增长6.0%,高于全省(5.6%)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9%)2.1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437元,同比增长7.5%,比全省(6.6%)高0.9个百分点,比全国(6.3%)高1.2个百分点,快于城镇居民收入1.5个百分点。
七、经济增长基础进一步巩固
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进一步加大。一是对制造业支持力度加大。全年全市制造业贷款增加51.8亿元,占到全市新增贷款总额的25.9%,同比多增36.4亿元。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加32.6亿元,同比多增24.4亿元。二是对疫情冲击行业支持力度加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贷款合计增加61亿元,占到全市新增贷款总额的30.4%,同比多增38亿元。三是对基础设施领域支持力度加大。全市建筑业、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合计贷款增加49.5亿元,占到全市新增贷款总额的24.7%,同比多增3.7亿元。
稳就业取得积极成效。截止12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6735人,完成全年任务4.3万人的108.69%;农村转移劳动力49165人,完成全年任务3.5万人的140.47%;失业人员再就业7471人,完成全年任务7000人的106.73%;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49人,完成全年任务1500人的116.6%。
工业用电量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工业用电量16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3%,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77.9%。五个重点行业呈现“4正1负”态势,其中,化工行业增长38.1%、炼焦行业增长30.9%,钢铁行业增长1.4%,煤炭行业增长3.6%,水泥行业下降17.1%。
物价总体平稳。202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同比“七升一降”。其中交通和通信类涨幅最高,累计上涨4.6%,其次是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4.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5%,衣着类上涨2.4%,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4%,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4%,医疗保健类上涨
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总体来看,全市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势头,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也要看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仍需要持续关注。
一是服务业占比较低。当前服务业已成为全国全省经济运行的“动力源”和“稳定器”,但一直以来服务业是我市经济的弱项和短板,近几年来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仍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存在差距。2022全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30.7%,比全国(占比52.8%)低22.1个百分点,比全省(占比40.8%)低10.1个百分点。
二是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1-12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86.4亿元,同比下降14.2%,增速较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分别扩大0.4个、4.3个、-0.3个百分点,较全省平均增速低4.9个百分点,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20.6个百分点,下拉全部投资3.5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由上年的24.4%回落到19.7%,下降了4.7个百分点。
九、建议
(一)夯实工业发展基础。一是要推进工业项目投资落地投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新建企业达规入统,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二是了解企业停产减产原因,针对停产企业,要采取措施使其尽快复工复产。针对生产下滑的企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扩产扩能的策略。及时跟进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多措并举积极应对,增加销售力量,加大销售力度,扩大销路渠道,解决销售问题。
(二)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是稳增长的“压舱石”,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有助于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要统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坚持同向发力、整体推进,抢抓机遇、靠前服务,在“引进来”的同时,优化审批流程,强化要素保障,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力保洽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快投产。
(三)激发动力促进消费增长。要继续针对性研究出台一批促消费政策举措,激发消费活力。从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交通物流、消费补贴等方面研究出台激励措施,激发更多新的消费增长点。要强化政府引导促销,通过组织开展餐饮促销等活动,最大限度发掘消费潜力。
(四)加强市场主体特别是“四上”企业培育。稳定壮大在库企业,积极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引领作用,尽快培育一批正向拉动强、生产效益好、发展空间大的高质量企业入库入统,培育增长新动能,提高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