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狠抓高质量项目建设,地方专项债发行使用加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有效投放,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呈现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高技术产业、基础设施、民生投资等重点领域投资增速加快。
一、投资运行总体平稳
投资增速持续平稳增长,项目建设加快。1-10月,长治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6.4亿元,同比增长6.5%,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5.2个百分点,较1—9月下降0.1个百分点。长治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全省的平均增速(6.2%)高0.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5.8%)高0.7个百分点,差距与上月持平。(见图1)
从投资构成看,费用类投资拉动明显。1-10月,反映实物工作量的建安投资完成631.0亿元,同比下降1.9%,增速比1-9月提高0.5个百分点,下拉全市投资1.6个百分点;反映企业生产能力扩大的设备购置投资完成81.2亿元,同比增长24.1%,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1个百分点。费用投资完成94.2亿元,同比增长92.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6.0个百分点。
从项目看,新开工项目带动作用显著。1-10月,全市新开工项目个数1104个,同比增长54.2%。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47个,同比增长41.3%。新开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395.2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本年完成投资完成242.3亿元,同比增长42.1%。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占项目投资比重为60.7%,较上年同期提高11.3个百分点。
二、重点领域投资向好
1-10月,长治市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发挥投资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优化供给结构中的关键作用。一方面,积极发挥优势锻造长板,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持续发力补短板惠民生,加快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扩大民生领域投资。
(一)一、二产业投资增速在10%以上
1-10月,全市第一、二、三次产业投资分别完成42.9亿元、397.2亿元、366.3亿元,同比增长11.5%、19.5%和-5.2%。三次产业占比由上年的5.1:43.9:51.0变为5.3:49.3:45.4。受乡村振兴政策影响,第一产业对投资贡献率达8.9%,拉动投资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投资贡献率达131.7%,拉动投资增长8.6%;受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影响,第三产业投资持续低位运行,拉低全部投资增速2.7个百分点。
(二)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1-10月,全市工业投资397.2万元,同比增长19.3%,与上月增速持平,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2.8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49.3%,拉动全部投资增长8.6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工业投资结构优化。采矿业、制造业、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完成投资116.7亿元、205亿元、75.6亿元,同比增长40.6%、2.3%和52.2%,三大门类投资结构由上年同期的24.9:60.2:14.9调整为29.4:51.6:19.0,拉动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0.1个、1.4个和7.8个百分点。其中,电热气水业投资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04.3个百分点,投资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在电热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中,新能源发电完成投资34.1亿元,增长293.8%,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349.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7.6个百分点。
(三)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
1-10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79.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0.1亿元,同比增长33.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5.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高27.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投资贡献率达31.4%,拉动工业投资增长6.0个百分点。
高技术服务业完成投资3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7.7亿元,同比增长33.7%,占比38.5%,对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贡献率达21.1%,拉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0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完成11.5亿元,同比增长89.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12.7亿元,同比增长81.7%。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完成48.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2.3亿元,同比增长33.8%,占比61.5%,拉动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8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铁路船舶航空等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13.0亿元,同比增长56.6%;医药制造业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40.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完成30.8亿元,同比增长25.3%;
(四)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继续提升
1-10月,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25.5亿元,增速进一步提升,同比增长3.8%,较前三季度和1-8月分别提升1.0个、2.9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9.6%,拉动全部投资增长0.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贡献最大,同比分别增长98%、89.7%、9.9%,占比分别为12.0%、55.5%和9.2%,贡献率分别为160.9%、117.4%、135.4%。分项目看,长治市4G和5G及诚诚网传输管道建设项目、黎侯古城城市更新行动建设项目、平顺县国道341线王庄至晋豫省界段工程等重大项目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完成投资11.6亿元,有效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增长。
(五)民生补短板投资增长强劲
1-10月,全市民生领域投资完成39.8亿元,同比增长58.3%,增速高于全市投资51.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3.3%提升至4.9%,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29.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9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完成15.8亿元,增长141.9%;教育投资完成13.1亿元,增长60.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完成10.9亿元,增长4.3%。分项目看,潞城区人民医院迁址新建项目、长治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项目、沁源县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和长治市大健康公共服务基地等项目扎实推进,完成投资7.0亿元,带动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增长。武乡太行红色产学研基地项目、长子新职校建设项目、黎城黄崖洞干部学院等项目投资加快推进,完成投资5.2亿元,拉动教育投资快速增长。
三、多重因素制约投资增长
(一)建安投资持续回落
1-10月,全市建筑安装投资完成631.0亿元,同比下降1.9%,比前三季度和1-8月收窄0.5个、0.8个百分点,增速较全部投资低8.4个百分点,负向拉动全部投资1.6个百分点,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78.2%,比上年同期低6.7个百分点。其中,项目建筑安装工程完成514.8亿元,同比增长5.7 %;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投资完成116.1亿元,同比下降25.5%。
(二)民间投资欠缺活力
1-10月,全市民间投资到位资金较为充裕,累计426.7亿元,同比增长10.4%,但投资意愿不足,民间投资完成459.9亿元,同比下降0.7%,低于到位资金增速11.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投资增速7.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民间投资主要受房地产业投资大幅下降影响。占比21.7%的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同比下降36.4%,降幅较1-9月扩大0.2个百分点,影响民间投资下降12.3个百分点。
(三)房地产市场预期减弱
1-10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54.8亿元,同比下降14.9%,降幅较1-9月扩大0.4个百分点,下拉全部投资增速3.6个百分点,比1-9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完成121.8亿元,同比下降18.7%,较1-9月回落0.5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217.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6%,降幅较1-9月收窄1.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完成20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6%,较1-9月收窄0.8个百分点。分县区看,12个县中10个县区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仅潞州区、上党区正增长;12个县(区)中8个县区商品房销售面积负增长,仅潞城区、长子县、武乡县、沁源县正增长。
(四)县域投资发展不平衡
1-10月,全市12个县区固定资产投资中,潞州区(4%)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8个百分点;襄垣县(-0.5%),壶关县(-0.9%),长子县(-15.6%),3县区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合计负向拉动全市投资1.6个百分点;武乡县(34.0%),黎城县(21.0%),潞城区(17.3%),沁源县(16.9%),上党区(10.9%),平顺县(9.7%),屯留区(9.4%),沁县(6.7%),8县区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合计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个百分点。
四、聚力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
(一)抓项目谋划,加大项目培育力度。
把握中央、省扶持地方专项债等政策机遇,谋划推动重点项目逐步落实。提前做好征地拆迁、采购备货等准备工作,推动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精准配置到位,为项目开工建设做好准备。突出投贷联动,对具备贷款条件的项目,提前谋划“以投促贷”“以贷引投”,引导商业银行及时跟进,强化项目资金保障。谋划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压茬推进全市重点项目落地,为明年一季度项目开工打好基础。
(二)抓项目进度,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项目施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形成工程实物量。进一步紧盯重大项目建设,加强项目梳理,抢抓今年最后一个多月的施工期,加大对接调度力度,加快在建项目施工进度,努力形成更多实物量。
(三)抓项目招引,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围绕“地、钱、物”等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加大在“两新一重”等领域的投资力度,继续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撬动作用,有效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促进投资企稳向好。
(四)抓项目保交楼,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
积极推进“保交楼,稳民生”政策措施,加大对问题项目纾困力度,修复市场信心,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稳定企业经营,支持房企快速回笼资金,引导企业积极主动预防和化解债务风险,提振市场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