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治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聚焦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推动蔬菜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全市蔬菜产业绿色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其中,辣椒作为长治市特色蔬菜,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致富果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一、发展概况
蔬菜是长治市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总体保持平稳的生产发展态势,呈现出生产规模逐年增加、种植结构逐步优化、区域布局基本形成的格局。种植种类以茄果类、白菜类和瓜菜类为主。2020年,以上三大类播种面积分别占蔬菜总播种面积的53.1%、13.9%和13.8%。其中辣椒种植规模最大,占比达35.8%。
辣椒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和调味品,果实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还是提炼辣椒素和辣椒红素的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辣椒属喜温蔬菜,不同品种虽有差异,但总体具有怕涝、较耐旱、喜光而又耐弱光、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等特点。长治市地处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盆地,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8.6~10.5摄氐度,年降雨量537.4~656.7毫米,年均日照2418~2616小时,无霜期156.8~181.9天,较为符合辣椒的生产地理土壤条件。辣椒(甜椒)在长治地区有较长的种植历史,通过多年的品种筛选与培育,多数县区找到了适宜当地生产种植的辣椒品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辣椒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2020年,屯留区、长子县和沁县是辣椒的主要种植区域,2021年,辣椒产业辐射更多县区,形成了屯留长子引领、半数县区并进、县县万亩以上的生产种植规模。
二、区域优势产品
(一)屯留“麟绛红”尖椒
屯留区素有“上党小江南,麟绛米粮川”的美誉。2017年注册“麟绛红”尖椒品牌以来,通过市场主导、政府扶持、订单生产的方式,大力推进万亩尖椒基地建设。五年来,尖椒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截止2021年9月末,屯留区辣椒种植面积5.7千公顷,产量10.4万吨,是长治地区的辣椒主产区。
(二)长子大青椒
蔬菜生产大县长子县被誉为“中国青椒之乡”,长子大青椒以其个大肉厚、色泽鲜艳、耐藏易运的独特品质倍受客商和消费者青睐,享有“天下第一甜椒”之美称。2019年长子青椒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收集》,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识保护。截止2021年9月末,长子县辣椒种植面积1.3千公顷,产量5.2万吨。
(三)沁县旱地辣椒
沁县所处海拔高,温差大,土壤肥厚,所产辣椒品性早熟、挂果多、收益多,且最接近天然色度,油性、辣度、含维生素极高。2018年以来,沁县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依托辣椒种植把小产业做大、大产业做优,引领全县种植辣椒产业发展,助农增收效果十分显著。截止2021年9月末,沁县发展育苗基地6个,育苗大棚120余个,辣椒种植面积0.9千公顷,产量1.0万吨。
三、现行措施
长治地区辣椒产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三持”:政府扶持、企业支持和农户坚持。政府部门出台政策引领兜底,企业牵头提供技术保证和销售渠道,合作社组织农户生产种植是最基本的现行方式。
(一)特色农业扶持政策
为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长治市出台了一系列特色农业扶持政策,调动农民和合作社种植辣椒的积极性。202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发展特色夏秋旱地蔬菜。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依托标准化示范园、集约化育苗场等农业设施,配套建设冷链物流市场,将长子青椒和屯留辣椒等作为蔬菜特色单品重点打造。
其中,屯留区出台了《屯留县创建绿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意见》《屯留县万亩辣椒种植基地扶持办法》。从种子、育苗、保险等各方面予以扶持,2017年以来区财政累计投入扶持资金突破1亿元;协调山西省人保财险公司专门开设尖椒种植险种,由财政出资按照每亩70元保费的标准购买保险,最高赔付额度1000元。。
沁县出台了《沁县2020年辣椒种植推广工作实施方案》《沁县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强农惠农扶持政策》。对育苗达50万株以上的育苗基地,每育苗50万株补助0.5万元;对种植尖椒(辣椒)每亩种苗补助300元,地膜每亩补助50元;对种植尖椒(辣椒)农户每亩补助自然灾害险保费(代缴)70元。
(二)可借鉴的生产模式
长治各个县区因地制宜探索辣椒种植模式,多数按照“企业牵头,政府推动,农户自愿”的原则,流转土地连片集中种植。如沁县采取统一供种、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价格保底“五统一保”模式;上党区采取规模化种植、订单销售的模式,以“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经营,收获后主要销往长治周边及河北等地;襄垣县在“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下采取订单种植、协议收购的模式,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就近种植、管护、采摘辣椒,农户在获取租金和分红的同时,还可以按月领取工资。
辣椒种植大县屯留区,从深耕整地、种苗选育、定植管护、生产资料、采摘收购等方面实施闭环管理,按照每块200-300亩标准,划分100余个“生产区块”,进行科学化、标准化管理,与农业生产托管、有机旱做农业等有机结合,涌现出“农民CEO+职业经理人”的新型组合模式,推动辣椒产量和效益大幅提升。
特别是组建托管服务联盟是探索乡村振兴的新兴方式,值得学习借鉴。2017年以来,屯留区探索总结出“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模式,推出“三套餐”“六服务”,实现协会、银行、保险合力撬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完整链条的农业生产托管“屯留模式”。屯留区成立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会”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依托农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托管工作。一是托管协会引领托管产前服务。为会员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统购统销、农机装备提升融资需求,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二是托管服务中心负责产中服务。整合服务主体,分设农田、农技、生防服务组,围绕托管耕种防收产中环节开展服务。三是粮食协会牵头负责产后服务。完成产后粮食收购、储藏、烘干运输、销售等服务,实现粮食不落地收购。这种模式探索性的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难题。
四、发展现状
(一)辣椒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自2007年以来,长治市辣椒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只有长子一个县种植,到全市12个县区均有种植,辣椒已成为长治市最主要的蔬菜品种。2020年,全市辣椒种植总面积6.7千公顷,产量18.0万吨,较2007年分别增加6.6万公顷和17.9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62.1%和149.4%。
(二)辣椒种类逐渐丰富
长治市辣椒种植模式主要以露地种植为主,少数是大棚,地膜覆盖的栽培方式。现有种植品种有金塔1号、艳红、利多红,线椒,湘研158、丽都红、衢椒1号牛角椒,高辣819、高辣829、辣椒王,小米椒,奥冠、方兴318、螺丝椒、青皮尖、辛香8号、红天湖203等。此外鲜食辣椒和加工品种实现杂交一代覆盖,辣椒深加工主要是制成豆瓣酱、调味品和干辣椒。
(三)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程度增高
辣椒育苗商品化程度较高,多为育苗专业户温室和塑料大棚集中育苗,辣椒苗的成长管护期约是三个月。鲜椒基质穴盘育苗,每株0.10~0.30元;制干辣椒多采用大棚育苗,每株0.05~0.07元。
(四)辣椒销路不断延伸
辣椒生产经济效益总体较好,与以订单形式企业合作,由企业负责销售,主要以原料销往省外。长子青椒享誉全国,远销国外市场,长子青椒早春种植盛夏采收,趁5到9月份的南方青椒淡季,畅销广州、深圳等南方市场。屯留区与山西、四川等地的辣椒深加工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以订单生产的方式解决辣椒销路问题,畅销全国8个省市。
(五)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通过流转土地、入社务工,辣椒产业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增收致富。沁县与长治红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辣椒成熟后,按照定单保底价格(干椒4.5-5元/斤、湿椒1.2元/斤)及时现金收购种植户全部成品。2020年,沁县每亩辣椒地产量均在1800斤以上,销售价格在1.4元至2元,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巩固了脱贫成果,引领群众共奔红火辣椒致富路。
屯留区辣椒分布在13个乡镇,涉及4家农业公司和19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户露地辣椒亩收入5 000~7 000元,亩均纯收入可达2 000~3 500元。此外,辣椒种植合作社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既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种植收入,又带动了相关的物流运输、农机作业、产品包装、劳务中介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技术仍需提升
部分县区辣椒产业处于新兴发展阶段,普通种植户生产栽培鲜食辣椒的技术水平有限,栽培管理粗放,导致产量不高。制干辣椒生产中,也存在的育苗技术落后,生产用苗质量参差不齐,生产管理粗放的问题。虽然比其他种类的蔬菜效益高,但辣椒产业的效益还未达到最大化。
(二)机械化程度较低
长治多数县区地处山区,无法实现大型的机械化生产,辣椒产业属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精细化产业。目前辣椒生产中高度依赖人工操作,采收环节技术滞后,人工成本较高。辣椒定植和采收旺季,用工难、工资高、效率低是生产成本高的主要因素。
(三)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
辣椒生产以鲜销为主,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目前生产中种植的品种多以鲜销为主,品种的单一和上市量的巨大造成了价格的竞争,致使辣椒价格淡旺季波动大,效益不稳定,长此以往会影响种植户生产积极性。特色品种,优质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较少,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辣椒深加工不发达
辣椒产后保鲜、加工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长治地区辣椒加工还是以辣椒干和辣椒酱等粗加工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辣椒色素和辣椒素等的深加工仅有个别县区涉及,其他深加工产品如辣椒止痛外敷剂、减肥美容剂等还有待开发。
(五)本地龙头企业比例低
本地龙头企业比例低,收购企业多为外地企业代生产和初级加工,缺乏本地自我品牌。产业链条短,多采用订单模式,市场销售面狭窄,销售渠道过于单一。
六、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引导种植户提高种植技术
辣椒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助推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急需加大投入,加强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及田间指导,彻底改变传统种植观念。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辣椒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力度,提高辣椒产业技术水平。通过对种植户的培训和指导开展多渠道、多方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高产优质无污染辣椒栽培技术水平。
(二)提升机械化生产水平
引入推广辣椒新型品种播种、定植、采收机械,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加快推进节水灌溉,提高抗旱节水技术普及率,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培养农民技术队伍和产业工人,实现标准化生产。
(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扶持辣椒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育苗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工厂化育苗和辣椒编绳育苗技术,提高基质穴盘壮苗集中供应能力。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要扶持一批重点企业,按照国际生产标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取得生产、出口认证。
(四)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
引进知名加工企业,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形成市场牵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提高辣椒产值,助力辣椒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五)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强化辐射优势
大力加强辣椒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营销渠道和网络建设,保证信息源及时采集和发布,做好信息的搜集工作,在一线城市建立销售网络,大力发展民间流通协会等中介组织,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应根据市场需求状况,积极吸引外资或和跨国公司合作,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源瞄准国际市场积极组织辣椒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