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长治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升
70年来,长治市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教育强市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各级各类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949年,全市有7所中等专业学校,4所普通中学和2781所小学,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数125949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8.3%。2018年,全市有独立招生的高等院校5所,全年招收研究生85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9403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7所,招生10206人;普通中学204所,比1949年增加200所。2018年,全市共有各类幼儿园614所,在园幼儿98820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67.7%和144.7%,学前儿童入园率达90.7%。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学龄儿童入学率从1949年的53.6%上升到2018年的99.9%。
(二)教育保障不断增强 。我市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教育事业经费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2018年,全市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54.2亿元,是1978年的363.8倍,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17.0%。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行了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助学工程,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免费营养餐工程。
(三)师资力量建设稳步推进。教师队伍持续壮大,2018年共有各类专任教师39098人,是1949年的10.6倍,年均增长8.2%。教师待遇不断提升,1990年起建立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发放保障机制;2018年实施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不低于500元/月的标准安排中小学班主任津贴,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二、科技发展成就斐然,创新引领成效显著
70年来,长治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发展成就斐然,创新引领成效显著,科技为建设美丽幸福长治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科技投入显著增加。研发经费是科技领域自主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全市把增加科研经费保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研发投入体系,有效破解研发经费瓶颈难题。2018年,全市工业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为139897.3万元,比2000年的7537.1万元,增长18.6倍,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二)科技创新成就斐然。全市以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为抓手,通过积极培育专利试点企业等措施,促进专利、商标、标准等工作实现数量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发明授权量分别达到1590件、64件,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8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两件,均位居全省前列。“十二五”以来,围绕煤基低碳产业和非煤高新产业,推进实施了潞安180项目高硫煤清洁利用制造出煤基高端合成油、壶化集团数码电子雷管实现国内水下“第一爆”、澳瑞特航天自行车独步天宫空间站,取得了双循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高容量动力锂离子电池、太空健身车、太空跑步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富有竞争力的标志性成果。全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00余项,获得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420多项。
(三)创新驱动扎实推进。近年来,创新创业扎实推进,设立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人才资金,成立中科半导体技术研究院、长治大健康产业研究院、海外华人高新技术协会长治工作站等一大批产学研合作平台,与98家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达成合作事项106项。新建了长轴1945、潞城双创基地、高新区双创梦工厂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双创平台,全市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7家,共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7家,其中2家国家备案;科技部备案星创天地12家,“双创”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
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长治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文化传播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长治市文化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4个。全市广播电台13座,电视台18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9.88%,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5.7万户,其中接收数字信号用户33.7万户。成功举办了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
(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大力倡导产业转型、发展非煤产业的大背景下,全市文化产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上,逐步进入加快发展的轨道,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加。2017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8.20亿元,较上年增长2.63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8.5%,位居全省第四位,继续与太原、晋中、运城领跑全省文化产业发展。
四、医疗改革深入推进,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70年来,随着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
(一)医疗卫生机构快速发展。2018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704个,比1949年增加4558个,增长32.2倍,其中医院、卫生院269个,妇幼保健机构15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卫生监督机构14个;病床位18628张,比1949年增加18346张,增长66倍,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位18101,132个乡镇卫生院共有床位3258张;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基本完成,市二院、市中医院、市中研所附属医院晋升为“三甲”,全市“三甲”医院达到8所,全省第二。
(二)医疗服务人员迅速增加 。2018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21864人,其中医生8696人,注册护士9283人,药剂人员1031人;乡村医生和卫生技术人员7255人。
(三)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15.02‰和1978年的7.95‰降至2018年的5.6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5.7‰;婴儿死亡率降至4.8‰;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4.44/10万,城市降至11.44/10万,农村降至15.82/10万。
五、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持续增强
70年来,长治市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建设,社会保险参保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社会救助兜底作用持续增强,长治市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一)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2000年以来,长治在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且覆盖面正在不断扩大,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2018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13.1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318.7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2.6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58.5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4.36万人。全市各类福利院床位数5360张,收养2938人。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77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2.0亿元,接收社会捐赠款27.7万元。
(二)社会救助兜底作用持续增强。困难人群生活得到保障,全市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2.6万人,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3亿元;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9.9万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3.0亿元。
70年来,全市社会领域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重整行装再出发,相信未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一定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前行,转型升级再创辉煌。